close

王派風水-蘇建豪-板橋林家系列-大溪 坑底 林國華 林維讓父子墓

 

林國華(1802年-1857年),字樞北,臺灣臺北新莊人,祖籍福建漳州府龍溪縣白石吉上社,是臺灣巨富林平侯之子,林本源家族的重要人物,死後商號由弟林國芳繼任。
林平侯1782年隨父林應寅前來臺灣,在臺北新莊定居,並隨父一起從事米鹽生意,1787年,林爽文事件引發通貨膨脹,導致米鹽漲價,獲得銀錢叵算,成為商業鉅子。
之後,以數十萬兩銀捐得新竹縣縣丞(轄臺灣北部)。1806年之後,又以捐官方式捐得同知,並分發廣西。歷任潯洲、桂林,後因政績頗佳,升任南寧與柳州知府。
1818年告老還鄉回到台灣,依然鉅富,因興直堡(今新北市新莊區)泉州人兵聲猛烈,舉家遷居大科崁(今桃園市大溪區)。林家的土地經營,也從大嵙崁逐步擴展到整個淡水廳北境,包括今桃園、新竹、臺北, 甚至遠及宜蘭,成為北臺灣第一大地主。

林平侯以糶米成臺灣鉅賈,居於臺北新莊,1844年去世前,身後將其財產分作「飲」、「水」、「本」、「思」、「源」五支企業,傳給後代。平侯漳州府人,為了避新莊泉州移民的兵鋒,決意遷居大科崁。

大溪區最早稱爲大姑陷,源自於平埔族霄裡社人稱大漢溪爲「Takoham」之音譯。乾隆年間,漳州人沿著大漢溪逆流而上,到此地開墾,因爲漢人認爲「陷」字不吉利,就以地處河崁地形,取「崁」代「陷」成為「大姑崁」。同治初年,當地住民李金興出仕,李騰芳中舉,鄉民爲彰顯科舉功名,又將地名改爲「大科崁」,光緒年間巡撫劉銘傳在此設立大嵙崁撫墾局,又將「大科崁」改成爲「大嵙崁」,最後在1920年,臺灣總督府將地名改為「大溪」,此名稱就沿用至今。

林國華分得「本」記、林國芳分得「源」記,兩兄弟合作經營,將商號合併為「本源」,並冠以林姓,即為現在所稱的林本源家族林本源家族遷往板橋,俗謂「板橋林家」。

國華、國芳拓展事業,又遷往板橋,故稱「板橋林家」。當時北臺灣尚多土地並未開墾,而土壤肥沃,國華廣購淡水、臺北、海山、宜蘭等地區土地,興修水利,招募佃農,每年田租收達白米十餘萬石,又兼營米、鹽、糖、布、茶、木材、樟腦、航運、錢莊等等,遂大得於銀錢。林國華弟弟林國芳無子,以國華之子林維源,過繼為子。(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)

 

 

林維讓 1818-1878字巽甫,又字友遜,淡水枋橋(今板橋市)人。原籍福建漳州龍溪縣。係當時北臺灣之大租戶林平侯之孫,「本記」林國華之長子。曾往廈門從學於陳南金。

迨同治元年(1862)其叔國芳歿,乃歸台總管家政。是年戴潮春起事,全台俶擾,新莊楊貢、桃仔園楊德源起應之。德源原為桃澗堡總理,因事被革職,今乃會盟結黨,起應戴萬生,劫掠富戶。維讓與弟維源及眾紳商耆老謀,以計誘殺之。楊貢旋亦伏誅,餘黨皆散,地方以安。翌年臺灣兵備道丁曰健渡台,至艋舺,謀規復彰化,維讓往見之,助餉二萬兩。事平,以功授三品銜。

光緒二年(1876),巡撫丁日昌巡視臺灣,邀其至郡相見。時維讓病,命其弟維源往。日昌以海防日緊,而財政支絀勸之:林家為臺灣首富,乃捐銀五十萬兩。越兩年,維讓卒,年六十。維讓性倜儻好士,雖縱橫商界,然租榖出入,悉任管事,不親細務。初,漳泉分類械鬥,歷年不息,且愈演愈烈,雙方不通慶弔者久之。林家本漳州人,初居新莊,因避泉人之勢,遷往大溪,後遷板橋,兩郡人民,楚河漢界,勢如水火,維讓憂之。漳泉械鬥視為世仇的情況下,破除情面,採取「和親政策」,將其妹許配給泉州舉人莊正,以示調解糾紛、致力祥和的誠意與決心。以其科舉聲名,調和兩族之間,並與維讓昆仲結大觀社,集兩郡子弟,月課詩文,給膏火,並時與文藝之士作詩酒之會,於是往來日頻,隔閡日消。若維讓者,可謂富而好禮且好義者也。(資料來源:台灣歷史人物小傳)

林維讓早逝, 表現也就無法相比 ; 林維讓死後遺下二子爾昌、爾康 ; 兩個兒子不幸也都早逝 ,家族基業乃由林爾康長子林熊徵接下 。 林維讓家族的婚姻網絡頗為可觀 : 林爾康娶的是太傅陳寶琛的妹妹陳芷芳 ; 而林熊徵則是娶盛宣懷的五女盛關頤 ; 林熊祥又娶了陳寶琛的女兒陳師桓 ;林熊祥的兩位姐姐則分別嫁給了前北京大學校長嚴復的兒子 , 以及前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的孫子。姻親關係可謂匪淺是臺灣家族中少見的。(資料來源:時空旅人)

此風水位於桃園市大溪坑底,原本一時找不到墓園所在地,後來得幸遇到當地一位長者,告知應該從美華國小附近的土地公廟旁小路往下走才找到,此脈來自草嶺山,一路蜿蜒往北方走,前方有大漢溪上游從右往左經過,維讓墓園正前方不遠處有天馬山,雙峰中心下凹處正對墓園,與板橋林家來台ㄧ世祖的墓園相同作法,後方來脈上方正是土地公廟,左方龍砂近,右方虎砂稍遠,前方有耕田,視野廣闊,山川秀麗。

arrow
arrow

    蘇建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